基于模型分析的中國鉬業企業發展策略探討之二
對于經濟叮持續發展是否真能實現的問題,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悲觀主義及樂觀主義兩種論點,而在整合悲觀主義及樂觀主義論點基礎上出現的“資源詛咒”命題往往受到了有意或無意的忽視。Dasgupta和Heal研究表明,當時間趨向無窮時,效用函數最后會趨向于零,這樣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未來是悲觀的。而在《可耗盡資源的經濟學》一文中,哈羅德·霍特林提出在最優的耗竭條件下,資源的價格與開采成本之差(所謂的租)的增長率等于其他資產的利息率。最終,由于租金的上漲和開采成本的增加,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上升并導致礦產品的需求下降。按照最優的耗竭率,資源將在需求下降到零時完全耗盡,生產也就因此完全停止。
與此不同,Stiglitz認為,技術進步夠大的話,可以抵消資源耗竭的效果。技術進步越大,平衡增長率越高。Solow研究表明,如果忽略技術進步和人口增長,雖然資源流量會下降,但生產會通過一個資本積聚路徑得到一個固定的消費。新古典增長假定技術進步是外生的,這是其缺陷。內生增長理論自羅默和盧卡斯的開創性貢獻以后,對自然資源研究也有一定進展,其結論與新古典理論基本相,一般認為技術進步(或者說智力資本的積累)都會使經濟達到最優的平衡增長路徑。Philippe Aghion和Amold M. Howitt認為經濟增長是由一系 列隨機的質量改進(垂直創新)帶來的。工業創新將帶來知識積累,這種過程有熊彼特( Schumpeter) 提出的“創造性毀滅”( Creative Destruction)特征,即新技術的產生會使舊的技術落后、淘汰,他們由此構造了一種“縱向創新內生增長模型”。
在這兩種論點的基礎上,又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著眼于資源豐度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Auty在研究資源輸出國經濟發展問題時第一次提出了“資源詛咒”的概念( Resource Curse),認為對一些國家而言豐裕的資源趨于阻礙而非促進經濟發展。其后,他 又將資源根據地理分布分為集中型資源(Point Rer-source)和擴散型資源(Diffuse Resource)。Sachs和Wamer以95個發展中國家樣本對其進行了實證檢驗。國內學者林振山等則將資源要素引進生產函數,構建三元函數區域增長模式,提出資源指數越小越有利于區域資本的積累與社會生產總量的增加。徐康寧等以區域為比較樣本,研究了中國各省區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進行了資源豐度與經濟發展關系之間的檢驗,證明“資源詛咒”命題在中國內地層面同樣成立。美國經濟學家Rob-ert Metton Solow、William D.Nordhaus與英國可持續性發展專家Eric Neumayer則提出了化解“資源詛咒”命題之途。他們認為在討論資源對經濟增長的是否存在約束問題時,應考慮技術進步和相對價格克服稀缺的能力,換言之,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若一種資源是稀缺的,市場機制(體現為價格)則將有4種交互作用:另一種資源對該資源的替代,需求從該資源密集的產業轉移;價格上升推動勘探、開采、回收,其后該資源價格將下降,顯示為經濟稀缺性的緩解;人造資本替代;技術進步可以減少單位產量的資源投入,同時技術進步也可降低開采成本或開采低品位礦藏。一言以蔽之,如何在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突破資源制約障礙,是鉬業企業策略核心之所在。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