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合金球以碳化物(如WC、TiC)為硬質相、金屬粘結劑(如Co、Ni)為粘結相,其抗腐蝕機理源於硬質相的化學惰性、粘結相的耐蝕性優化及協同作用抑制。
一、硬質相的化學惰性:腐蝕屏障作用
WC顆粒具有極高的化學穩定性,在多數腐蝕環境中(如酸性、中性、弱鹼性介質)幾乎不參與反應,形成緻密的物理屏障,有效阻隔腐蝕介質向材料內部的滲透。
二、粘結相的耐蝕性優化:從缺陷到保護層
傳統鈷基粘結劑(Co)是硬質合金耐蝕性的短板,因其易與酸、堿及冷卻液中的添加劑反應,導致表面鈷浸出和微觀結構破壞。現代工藝通過以下方式優化粘結相:
1. 替代鈷基粘結劑:
鎳基(Ni):在酸性環境中耐蝕性顯著優於鈷。
鎳鋁基(Ni?Al):通過形成緻密氧化鋁(Al?O?)保護層,在高溫氧化性環境中表現出色。
2. 鈷含量控制:
降低鈷含量(如從10%減至6%)可減少腐蝕敏感相的比例,同時通過細晶粒技術提升材料緻密度,進一步阻礙腐蝕介質滲透。
三、協同作用抑制:硬質相與粘結相的互補
硬質相與粘結相的協同作用可顯著提升整體耐蝕性:
1. 電化學協同:
在WC-Co合金中,鈷的腐蝕電位比WC低,優先發生腐蝕。但當鈷相完全溶解後,WC相失去陰極保護,可能加速腐蝕。
通過優化粘結相成分(如添加Cr、Al形成固溶體),可提高鈷相的耐蝕性,延緩其溶解速率,從而延長WC相的保護時間。
2. 微觀結構優化:
均勻分佈的細小碳化物顆粒可減少粘結相的連續性,降低腐蝕電流密度。
四、表面改性技術:主動防禦層
通過表面處理可進一步增強抗腐蝕能力:
1. 物理氣相沉積(PVD):
沉積TiN、CrN等硬質塗層,可顯著降低腐蝕速率。
2. 化學氣相沉積(CVD):
形成Al?O?或SiC塗層,適用於高溫氧化性環境。
3. 滲氮處理:
在材料表面生成氮化物層(如Co?N、WN),提高耐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