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合金球是一種由難熔金屬碳化鎢(WC)粉末為主成分、以鈷(Co)或鎳(Ni)等為粘結劑,通過粉末冶金工藝燒結而成的球狀製品。其內應力的形成主要源於材料製備過程中微觀組織的不均勻性,具體機制及影響如下:
一、內應力形成機制
1. 熱膨脹係數差異
在燒結過程中,鈷(Co)粘結劑與碳化鎢(WC)基體的熱膨脹係數存在顯著差異。當材料從高溫冷卻至室溫時,由於兩者收縮速率不同,會在介面處產生殘餘應力。這種應力在硬質合金球中表現為鈷相的拉應力與碳化鎢相的壓應力,且應力絕對值隨相體積百分數的減少而增大。
2. 晶粒尺寸效應
WC晶粒度:WC晶粒尺寸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各相的熱應力分佈。例如,WC晶粒度增加會導致鈷相中拉應力降低,而WC晶粒內部壓應力增大。
鈷層厚度:鈷含量越高,粘結相的平均自由程(鈷層厚度)越大,合金的矯頑磁力越小,內應力分佈越不均勻。細晶粒合金因晶界面積大,內應力釋放速率較慢,殘餘應力水準通常高於粗晶粒合金。
3. 相變與組織不均勻性
燒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變(如γ-Co向ε-Co轉變)或組織不均勻性(如鈷相偏聚)會進一步加劇內應力。例如,鈷相在燒結冷卻時的馬氏體相變會產生體積變化,導致局部應力集中。
二、內應力對性能的影響
1. 機械性能
強度與韌性:內應力會降低硬質合金球的抗彎強度和斷裂韌性。
疲勞壽命:內應力會加速疲勞裂紋的萌生與擴展。在交變應力作用下,高應力區域(如鈷相與WC晶粒介面)易成為疲勞源,導致疲勞壽命顯著降低。
2. 尺寸穩定性
內應力會導致硬質合金球在存儲或使用過程中發生蠕變或尺寸變化。例如,未經深冷處理的硬質合金模具在加工過程中易因內應力釋放而變形,影響產品精度。
3. 耐磨性與耐腐蝕性
耐磨性:內應力會降低硬質合金球的耐磨性。應力集中區域在摩擦過程中易產生微裂紋,加速材料磨損。
耐腐蝕性:內應力可能破壞合金表面的鈍化膜,降低其在腐蝕環境中的穩定性。例如,在酸性介質中,應力腐蝕裂紋易沿高應力區域擴展。
三、內應力控制與優化
1. 深冷處理技術
將硬質合金球置於極低溫環境下進行深冷處理,可顯著減少內部應力。其原理包括:
應力釋放速率減緩:低溫環境下,原子擴散速率降低,內應力釋放更均勻,減少裂紋萌生風險。
晶體結構優化:深冷處理可促使鈷相發生馬氏體相變逆轉變,消除相變應力,同時細化WC晶粒,提高組織均勻性。
孔隙與裂紋減少:低溫收縮作用可閉合微觀孔隙,減少應力集中源。例如,經深冷處理的硬質合金模具尺寸穩定性提高,使用壽命延長30%以上。
2. 工藝參數優化
燒結溫度與時間:適當提高燒結溫度或延長保溫時間可促進鈷相均勻分佈,減少內應力。但需避免過燒導致晶粒粗化。
冷卻速率控制:採用分級冷卻工藝(如先快冷再緩冷)可降低熱應力。
3. 材料成分設計
鈷含量調整: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鈷含量可減少粘結相體積分數,降低內應力水準。例如,YG6合金(鈷含量6%)的內應力低於YG8合金(鈷含量8%)。
添加劑引入:添加少量Ni、Cr等元素可提高鈷相的韌性,緩解應力集中。例如,含Ni的硬質合金在小應力比載入時疲勞敏感性低於純鈷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