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民幣入籃SDR對中國礦業的影響
人民幣被IFM正式納入SDR。這一件事除了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征程本身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之外,同時也將對中國礦業的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大宗能源礦產以人民幣計價,將規避匯率風險,降低購買成本,取得更多定價話語權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成為全球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費中心,2013年,35種重要礦產中,20種消費量超過世界總量的30%,其中煤、鐵、錳、銅、鋁、鉛、鋅、鎳、鎢、錫、銻、稀土等16種礦產的消費超過世界總量的40%(圖1),導致大宗礦產需求幾乎全面對外依存,鉻、鎳、石油、鉑族元素、錳、銅、鐵、鉀鹽、鋁等對外依存度接近或超過50%(圖2)。現階段,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新常態”下,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大宗能源礦產資源短缺現象仍將長期存在。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有更多地機會去實現我國短缺能源礦產資源進口貿易以人民幣計價,從而規避以美元等其他國際貨幣計價引發的匯率風險,降低購買成本,取得更多的定價權,更好地實現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
2.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振礦產資源消費,有助全球礦業走出低谷
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戰略可謂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一方面,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需要長期資本的服務,為人民幣國際化拓展了發展思路和空間;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貿易發展、經濟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支持,規避沿線國家使用第三方貨幣計價的風險。
根據有關機構預測,‘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當中,包括鐵路、港口、機場、公路、管道等項目,將增加2500萬噸實物基礎金屬的需求,大大提振礦產資源消費,彌補我國對礦產資源消費增速下降的缺口,有助于全球礦業走出低迷。
3.人民幣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優勢礦冶產能國際合作,促進國內礦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目前,我國在煤炭、粗鋼、鋁、鉛、鋅、鎳等冶煉產能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且出現明顯過剩的態勢。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我國煤炭最大需求42億噸,而產能近50億噸;粗鋼需求已達7.3億噸峰值,產能超過11億噸;鋁需求峰值2600-2800萬噸,產能超3400萬噸;鉛、鋅、鎳等冶煉產能普遍過剩。
這些本來具備極大優勢的礦冶加工產能的過剩,加大了資源供應壓力,導致環境生態不堪重負、產業結構失衡。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結合沿途國家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需求,加強優勢產能國際合作將成為我國當前及未來十年礦業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而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將為這優勢產能的輸出提供更加便利和經濟的金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