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稀土政策反思 需作長遠戰略規劃
就像2011年上半年的價格瘋漲一樣,自2011年下半年起,稀土價格的暴跌似乎就看不到盡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稀土礦產品的價格僅相當于2011年6月高峰期的40%左右,且跌勢依舊持續。
持續一年的瘋漲瘋跌帶給上下游產業的無疑是生產紊亂,以大量使用稀土熒光粉材料的節能燈行業為例,在2011年便因原材料價格變動無常,許多生產訂單根本無法執行從而使當年的總產量下滑了15%~20%。稀土開采及冶煉分離企業也經歷了滿負荷生產到停產整頓的劇烈變動。
這樣劇烈的價格震蕩,顯然與過去一年政府對稀土行業進行的調控脫不開關系。不過在許多從業者看來,正是政府的政策調控使得稀土擺脫了過去長時間的“白菜價”地位。因此在這個價格下跌的時刻,他們依舊希望政府維系現在的政策,用嚴控生產和出口配額數量的方法以穩定價格。
這樣的做法真是合理的嗎?當1月30日,WTO判決中國限制出口部分礦物的政策違規,并意指當前中國的稀土管理政策時,是到了該好好反思當前政策的時候了。
一個稀土行業內人士私下都承認的事實是,就供求關系而言,稀土本無“稀”可言。就資源儲量而言,國土資源部2008年公布全國稀土儲量規模為8360萬噸(以稀土氧化物計),占世界探明儲量的55%;而2003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世界稀土儲量數據則是,中國稀土基礎儲量達8900萬噸,占世界基礎儲量的59.3%。
而與這兩個高達8000多萬噸的龐大儲量數據相比,每年全球稀土的消耗量卻不足20萬噸。簡單地一換算,假如供需數據都不變動,當前僅中國的稀土資源儲量便足夠供全球使用400多年。
不僅稀土的儲量遠高于需求量,而且開采門檻非常低。至今依舊屢禁不止的盜采便是一個側證。在南嶺山脈,隨處可見,且開采極為容易的稀土資源,使得地方國土資源部門意圖杜絕盜采的行動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樣的一種資源,毫無疑問處于一個買方市場,假如任由市場調節,其定價機制無疑更接近成本定價法,即穩定的市場價格應該僅略高于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價格淪為“白菜價”也就無可避免。
這樣的局面顯然讓人無法接受,在主管部門的眼中,中國以世界30%多的儲量,一度提供了全世界98%的產品,但以如此低廉的價格出售,顯然太不合理。
整治是必須的,但如果糾結于“白菜價”、“資源賤賣”這樣民族主義情緒濃厚的輿論,那必然走偏了方向。政府當前對稀土行業的調控,實質上是以配額制為武器,通過控制產量,來改變市場供求關系。這樣的做法顯然與WTO的基本原則相違背。即便忽略國際貿易上的爭端,只關注國內市場,單純配額制的管治方法難言是善策。
稀土的盜采是如此容易,以至屢禁不絕,而稀土的走私也根本無法杜絕。有消息稱,2011年稀土產品的走私數量與通過海關的數量幾乎相當。這事實上造成了兩個市場,也造成了2011年稀土市場價格的紊亂。
這樣的做法顯然不能長久。但話說回來,中國稀土的確存在著“賤賣”的一面,“賤賣”的原因,則是因為企業逃避了環保成本。不過公平地說一句,不僅僅是稀土行業,國內礦業開采造成環境污染的事件比比皆是,對環保環節的督查管理很少能嚴格到位。
中國稀土產品曾占據世界市場份額98%的原因也在于此。在21世紀最初幾年,許多國外稀土礦山因為背負著高額的環保成本,無法與中國稀土產品競爭而被迫關閉。與其指責他國不安好心,存著自己的資源不用來消耗我國的資源,還不如找找自己的原因,為何不強抓環保關。
已有太多人呼吁稀土政策應向環保傾斜,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是通過稅收、環保審核等方式強迫生產企業為環保成本買單,并同時打壓走私堵住盜采礦產品的銷路才是正途。不過需要在此點出的是,假如國內整個采礦行業的環保意識都如此淡薄,假如礦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事件還如此頻發,那如何能相信政府就能單單管好稀土開采的環保呢?
s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