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行業“國進民退”預演
1月30日,工信部全文印發了《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文簡稱《規劃》)及其子規劃《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文簡稱《鋁工業規劃》)。與其他行業極為不同的是,在該規劃中“跨所有制整合”首次被政府明確提出。
在如是整合思路下,中鋁、五礦等大型國有企業被賦予了重要角色,對于已經掌握上游資源的央企來說,無論是向下游延伸,還是轉場競爭都具備優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大原則下,如何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從而減少中央與地方、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利益紛爭尤為重要。
“國進民退”或上演
理論上民資可以兼并國資,但現實中,這一方向不被看好。
《規劃》明確,按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結合優化布局,大力支持優勢大型骨干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推進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提高產業競爭力。《規劃》也強調了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集團的帶動作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
與此相對應,《規劃》提出了2015年有色金屬行業產業集中度的總體目標,即到2015年,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的比例為銅90%、電解鋁90%、鉛60%、鋅60%。《鋁工業規劃》則明確提到了,要充分發揮中鋁公司、中電投集團等大型企業帶動作用。
“"十二五"期間各行各業都要轉變生產方式,做大做強是必然的選擇,可以是民資兼并國資,但現實的看,這一方向不被看好。”上述工信部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十一五”期間大型央企的全國布局,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產業鏈上游的話語權,地方企業和民企沒有動力向上游延伸。
作為全球第二大工業鋁型材研發制造商的中國忠旺雖然在中國市場深耕鋁深加工多年,在上下游整合中具備優勢,但該企業執行董事兼副總裁路長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短期內不會考慮收購上游鋁制品企業,“除非將來原材料供應對忠旺形成制約才有可能考慮相關計劃”。
而中鋁公司內部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向下延伸是一個大方向,但直接收購具備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大企業,并非固定模式。
求解“速度與效益倒掛”
產業集中并沒有帶來行業的升級轉型,反而導致了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
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有色金屬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3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193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29.8%和28.1%。
有色金屬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在“十一五”期間獲得長足的發展,尤其是2008年以后,大型國有企業以其雄厚的資本在全國范圍內尋找重組機會,一大批礦產資源,尤其是有色金屬資源(主要包括銅、鋁、鉛、鋅、鎳、鎂、鈦、錫、銻、汞等十種)進一步為大型國有企業所控制。
中鋁公司、中冶集團、中信集團、中電投集團、五礦集團等企業實力得到顯著增強,2010年,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比例分別為銅76%、電解鋁67%、鉛45%、鋅50%、鎂55%。依據《規劃》要求,到2015年,前10家企業的冶煉產量占全國的比例為銅90%、電解鋁90%、鉛60%、鋅60%。
但此前的產業集中并沒有帶來行業的升級轉型,反而導致了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根據工信部的統計,2010年電解鋁開工率只有70%、鎂冶煉只有60%。而一大批精深加工產品,如航空航天用鋁厚板、集成電路用高純金屬仍主要依靠進口。
1月30日的《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從“十一五”期間的15.8%降至10%,并將“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設定為: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積極推進企業重組、發展有色金屬生產服務業。
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員對此目標的解釋是,此目標綜合考慮了“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消費增速放緩和節能減排壓力漸增的因素。
央企地方利益需調和
行業大整合需兼顧各方利益,在鼓勵央企做大做強的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雖然《規劃》并沒有明確有色金屬行業重組的具體模式,但從過去的經驗看,這種以提高產業集中度,造就行業“航母”的整合重組,除了 “國進民退”,基本上會沿用“中央挺進地方”的模式。
在業內人士看來,2009年開始的稀土行業整合實際上是此次有色金屬行業《規劃》關于整合內容的先聲。“稀土的整合基本上是中央吞并地方,贛州的很多稀土企業都被五礦、包鋼稀土等企業兼并。”江西省國資委一位曾介入該省稀土整合的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規劃》指出,2010年西部地區電解鋁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51%,鎂占50%,分別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有色金屬冶煉產能已開始逐步向資源能源豐富的地區轉移。
事實上,大型有色金屬企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在“十一五”期間已經開始進行,中鋁進軍云南、江銅主攻四川等都是典型例子,但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如何快速讓外來企業與地方企業融合,其中重點是協調地方利益。
按照工信部的統計,在有色金屬所涉及的10種金屬和稀土中,尚有相當部分的資源集中在地方企業手中,其基本的分布是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國有企業壟斷資源開采,而民營企業掌握產業鏈的中下游,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產業鏈。
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國家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和例行環保核查,使得很多不符合規定的企業面臨倒閉和被大企業收編的命運,但涉及到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上,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國企依然掌握著基本的開采權,這也導致了很多央企與地方企業“面和心不和”,紛爭不斷。
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央與地方、央企與民企的矛盾在稀土整合中已經暴露無遺,解決這一問題從根本上來說要兼顧各方利益,在鼓勵央企做大做強的同時要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相關鏈接
鋁工業“十二五”發展專項規劃
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