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掌握全球市場定價權嗎
無論是建立央行儲備對資源價格的調控能力,還是拓展財稅部門征稅權的有效運用,中國博弈世界定價權的關鍵還在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內市場
在中國改革開放大趨勢下,進入新世紀后的中國市場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尤其在中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過程中,全球商品市場中的中國定價權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其核心焦點,就是中國如何取得與其全球政治經濟地位相匹配的世界商品市場定價權。
中國企業為何沒有定價權
如果全面開放市場的同時缺失商品定價權,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必將處于被他人長期掠奪的險境。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中國制造的商品絕大多數都沒有定價權。那么,中國企業為什么難以獲得定價權且屢戰屢敗呢?
事實上,定價權博弈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資本流動性不均衡、不對等。目前仍然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生動地說明,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并非由真實的緊缺所造成,而是流動性過剩的結果。過剩的流動性推動局部預期放大,造成資本投機泛濫,引發大量難以控制的投機性和避險性需求。
以稀土資源為例,中國企業之所以掌握稀土這種稀缺資源卻不能掌控定價權,原因就是流動性的不均衡,直接體現在中國相關企業由于資金緊缺只能是低價出售而不能長期存儲,其結果就是原本緊缺的資源卻只能賣出“土價錢”。相反,西方鐵礦石生產商憑借其資金優勢和充裕的流動性,控制銷售數量操縱價格,可以讓中國企業購買鐵礦石的支出連年上漲。
西方學者強調所謂定價機制,就是對全球物流和資金流渠道的控制。只要一國一企業流動性不均衡導致渠道受控,無論是物流還是資金流,都會被渠道控制者所漁利。所以,表現在物流和資金流方面的渠道成為關鍵所在。
現在外資不僅僅控制了海外的資源和商品渠道,迫使中國制造、中國資源只能廉價出售,中國企業只能高價購買海外資源,而且正在逐步伸向國內關鍵物資的渠道。因此,在中國市場經濟初級階段,渠道不暢通或者渠道被外資所控制的時候,流動性不均衡給外資“熱錢”漁利的機會就非常多。
為此,央行一般通過收緊市場流動性打擊投機行為。雖然此舉能夠加大各種投機資本壓力,但是很多正常生產企業也同樣面對巨大資金壓力。而對利率價格的承受能力,投機資本遠高于實體生產企業。其結果就是,大量的中國企業受到巨大資金壓力,為了快速回籠資金不得不忍受渠道的盤剝而廉價出售以壓低庫存,導致中國商品和中國資源的“揮淚大甩賣”。同時,庫存低則沒有對于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只能現貨買賣,不得不接受渠道的高價勒索。
因此,如果中國企業希望其產品和特有稀缺資源獲得較高的定價,就必須有足夠的流動性。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中國制造企業的資金日益緊張,尤其是作為中國制造業中堅力量的廣大中小企業,其流動資金只能依靠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承受著巨大的資金短缺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在定價權博弈中完全處于不對等狀況。面對西方產業巨頭與金融資本“連體嬰兒”般結合而成的跨國企業,孤軍奮戰的中國企業很難在全球定價權博弈中取勝。
發揮央行儲備的資源價格調控力量
基于央行是一國流動性的根本保障,世界商品定價權博弈背后都有各國央行的力量。在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博弈定價權的過程中,央行需要發揮好自己的關鍵作用。
在當前反通脹的背景下,央行應當改革中國的儲備體系,把貨幣發行與資源資產的儲備結合起來,讓中國的貨幣成為一定的資源本位貨幣,這樣才有利于保持貨幣幣值穩定的問題,把儲備外匯發行貨幣變成儲備資源發行貨幣。當然,對于中國的資源儲備,國家有專門的儲備部門管理,但是這樣的儲備與央行操作的儲備性質不同,央行操作儲備有其他儲備部門所不具備的兩大優勢:
其一,央行操作儲備,沒有儲備的財務成本。央行通過印鈔儲備資源,其他儲備機構則需承擔儲備物資的利息成本。比如,各級地方政府的土地儲備中心,如果通過地方融資平臺儲備土地三年,這三年的利息就占儲備價值的20%,也即三年后賣地必然要貴20%。
其二,央行操作儲備,會起到貨幣投放與貨幣回籠的效果。也就是說,央行收購以進行儲備,就是發鈔過程;而央行以儲備平抑物價,就是直接的貨幣回籠。而其他儲備部門出售儲備物資,所得款項還是存儲在商業銀行,還是金融體系內的貨幣。相反,央行出售得到貨幣以后,這些貨幣就不再流通,不是流通體系內的貨幣了。
因此,以儲備作為本位,對于貨幣的穩定起著關鍵作用。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建立的以外匯儲備為本位的貨幣管理政策,對解決當年我國匯率頻受攻擊、黑市交易猖獗、穩定人民幣匯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時過境遷,當時的外匯儲備短缺變成了當前外匯儲備過剩,我國貨幣政策越來越受美聯儲金融政策和美元匯率政策的影響,導致目前央行以外匯儲備為本位的貨幣管理政策面臨巨大挑戰和改革壓力。
現在,具體到定價權問題上,中國應該逐步考慮建立以中國優勢資源或稀缺資源為儲備的貨幣本位,才能真正保障中國金融體系的自主和安全。比如稀土,中國控制大部分資源,且稀土沒有劇毒宜于長期儲備,可以通過儲備把價格調整到合理水平;再比如糧食,以糧食為本位可以保障中國的民生不受貨幣貶值的影響,而中國糧食能夠自給正是糧食作為本位貨幣參照的關鍵因素。
其實,對中國而言,目前最適合作為貨幣本位的儲備資源是土地。西方國家貨幣本位最初之所以是金本位而不是土地本位,原因就是掌握金融大權的猶太商人群體不被允許擁有土地,他們只能以黃金為本位提升其所擁有的大量黃金的價值。
當前,中國土地國有,如果將土地使用權和保障房作為央行儲備,加權平均地價成為貨幣本位的關鍵好處就是立即控制了房價,同時提供了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央行印鈔建設保障房是直接在通脹中讓老百姓優先取得貨幣、惠及廣泛的民生政策。現在,房價不計算在CPI和PPI之中,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通脹和過剩貨幣的出口。而央行以土地儲備回籠貨幣可以很好地平抑房價。
當然,歷史上沒有使用土地和房屋作為貨幣本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土地的價值千差萬別且難以統一。但是,現在信息技術發展已經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計算生成房價和土地指數。以土地和房產指數作為貨幣本位,央行再持有巨大的土地儲備,房價相對于中國貨幣就必然保持穩定。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儲備和融資平臺,是中國新增貸款的主要來源,也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如果使得這些土地儲備國家化的同時,由央行操作與貨幣政策聯動,對于中國對抗通脹尤其是房價上漲所帶動的通脹,意義巨大。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