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鋁力拓在華“合資”找礦保障資源供給
2011年11月28日 《國際金融報》
“中國現階段仍是鐵礦石的凈進口國,礦商們鐵礦石出口的最重要市場也在中國,所以,中國企業和礦商最終還是會維持較好的良性互動和商業合作。” 11月25日,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力拓公司在發給《國際金融報》記者的郵件中稱,力拓與中國鋁業公司(下稱“中鋁”)的在華合資公司——中鋁力拓勘探有限責任公司日前獲得了工商注冊,并將在中國正式開始業務活動,開展礦產勘探業務。 合資勘探公司的成立是中鋁與力拓繼決定共同開發西非的西芒杜鐵礦石資源之后,又一項重要的合作項目。對此,力拓中國區總裁鮑誼安興奮異常。“這標志著力拓與中鋁的合作跨入了重要的里程碑。”新聞稿援引鮑誼安的話稱,“合資公司能為雙方創造寶貴機會,實現互惠互利”。 保障資源供給 從去年至今,中鋁和力拓就一直在著力推進成立合資勘探公司的有關事宜。但直到今年6月,雙方才簽署了正式的合資勘探業務合同。5個月后,雙方才又正式獲得了工商注冊。 力拓的新聞稿顯示,在這家合資勘探公司中,中鋁公司擁有51%的股權,力拓擁有49%的股權,總部設立在中國北京。 在新聞稿中,力拓還稱,“中鋁公司委任了三位董事,其中包括一位董事會主席,力拓委任了首席執行官和兩位董事。”據目前公開的資料,合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是寇安準,他曾在本月早些時候的礦業大會上對媒體表示,“合資公司的成立將使力拓更好地進入中國內地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另一位確定的人選是合資勘探公司董事長王東生,他在中鋁的職務是中國鋁業礦產資源公司總經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鋁和力拓成立合資公司并不意外。一 方面,中鋁目前是力拓的最大單一股東,持有力拓9%左右的股份,屬于“自己人”,并一度離收購力拓僅有“一步之遙”;另一方面,在勘探和開采領域,力拓和 中鋁都具有較為先進的勘探技術和工程技術服務,且作為資源央企的中鋁對中國的資源情況異常熟悉,尤其在業務方面,中鋁早就從傳統的鋁業拓展到了銅、煤炭、 稀土和鐵礦石等其他資源領域,這也將與力拓形成互補之勢。 鮑誼安也說,“中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具有開發世界級資源的良好先天地質條件。”他說,力拓擁有一流的專業技能和寶貴的全球礦業經驗,合資勘探公司將發揮雙方專長,實現共同的目標。 “中鋁力拓合資勘探公司的成立,是中鋁力拓雙方深化合作的一次重大行動。”王東生強調,成立合資勘探公司是中鋁實施戰略轉型的重要舉措,是中鋁響應國土資源部號召,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的一種嘗試。 王東生說,合作公司將充分發揮中鋁和力拓、中國和西方在資源勘查方面的綜合優勢,尋找世界一流的礦產資源,提升中國國內的資源保障供給能力。 先著力銅勘探 或許正是出于“提升中國國內資源保障供給能力”的考量,合資勘探公司首先就將著力點放在了銅資源上面。據分析師介紹,中國的銅礦大部分依靠進口,同時還大量進口精煉銅彌補國內產能的不足。數據也顯示,今年10月,中國的銅進口量創下自2010年5月以來的單月最高量。 聯合金屬網分析師王麗新更是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作為關鍵的工業金屬,全球銅資源面臨著長期供應短缺的現實情況,因而“銅資源具有長期的戰略價值”。國際銅研究小組、英國的商品研究機構(CRU)等發布的數據均顯示,2012年前,全球銅供應難有較大增長,增長速度可能會保持在2.5%以下,但全球銅需求增速仍以每年3.3%的速度上漲。 但著力于銅資源只是合資勘探公司的一部分計劃。力拓的新聞稿還透露,“計劃在將來拓展到煤炭和鉀肥。” 對此,分析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后兩者同樣是合資公司的明智之選。在煤炭領域,2009年,中國首次從煤炭凈出口國變為煤炭凈進口國,煤炭需求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在鉀肥方面,中國這幾年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鉀肥凈進口國,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說,中國的糧食安全并不完全掌握在國人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的公開資料和力拓公布的新聞稿看,雙方并沒有談到在鐵礦石領域的勘探業務。 不過,這并不妨礙中鋁和力拓在鐵礦石業務上的合作——去年7月30日,中鋁和力拓曾高調簽署相關協議,合作開發位于非洲幾內亞的“世界級鐵礦”西芒杜項目。為了這個項目,雙方同樣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中鋁占股47%,力拓占53%),并計劃將鐵礦石產品定向銷往中國市場。另外在今年2月底,中鋁還曾在官網發布消息稱,“中鋁在連云港新陸橋碼頭舉行首船進口鐵礦石接船儀式”。 礦商均在行動 事實上,近期不僅有力拓與中鋁的合資勘探公司引人關注,淡水河谷的中國項目也頗吸引人眼球。 最近有媒體援引青島港權威人士的話稱,“鋼廠和中鋼協的態度已經轉變,淡水河谷和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就物流分撥中心項目合作洽談正計劃重新啟動。”據了解,盡管分銷中心曾被一些分析師所看好,但去年,在中國鋼鐵企業和中鋼協的集體反對下,淡水河谷的中國分銷中心計劃一度遭到擱淺,但現在,該計劃至少已“重現曙光”。 目前,惟一在中國沒有項目的或許就是必和必拓了。但今年5月底,必和必拓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其正與北京大學等各方合作,贊助支持相關的培訓項目,并為“培養、支持中國政府公務員職業發展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