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鍛造鎮國長劍:二炮新型導彈運用最先進技術
荒漠戈壁,黃沙萬里,一枚新型導彈靜靜矗立在發射架上。發射進入倒計時,發射場上空彌漫著緊張氣氛。
這是一枚歷經多年研發,匯集多項尖端科技成果的“鎮國長劍”。參加導彈試驗發射的官兵、科研人員等候著最后的發射指令。
發射場上,二炮某軍事代表室總代表瘳平博士一動不動,一雙深邃的眼睛死死盯著前方發射架上那枚待飛的導彈。
“點火!”利劍出鞘,噴著紅紅的火焰,一飛沖天。
瞬間,廖平博士腦海中描繪已久的場景出現在發射試驗現場上——那枚新型導彈像長了眼睛一樣,死死“咬住”千里之外的預設目標,轟然命中……
這是廖平和他的軍代表團隊在監造“鎮國長劍”征途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幕。經過多年鍛造,如今“鎮國長劍”已羽翼漸豐,成為堅不可摧的和平之盾。
忠誠為國的“鐵面包公”
1998年,廖平從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工學碩士畢業,懷揣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專業畢業證書,他毅然放棄多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走進第二炮裝備方陣做一名駐地區最基層的軍事代表。
戰略導彈武器裝備全域懾戰,不能留下絲毫隱患。廖平走上軍代表崗位后,就堅定了一個信念:做監護導彈裝備產品質量的忠誠衛士。
隨著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在新型武器裝備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質量監管難度也越來越大。“不讓武器裝備帶一點問題出廠,不讓導彈帶絲毫瑕疵上天。”這是廖平的座右銘,也是軍代表工作的“硬標準”。
一年,在某批次產品例行試驗中,一個元器件被查出不合格。廠家的意見是更換一個元器件了事,廖平卻在這小小的元器件上較真起來,建議廠家進行失效分析。
為這個僅值幾十元錢的小元器件做一次失效分析,成本就得好幾千元。但為了確保導彈武器質量絕對可靠,軍地雙方很快達成共識,對該元器件進行失效分析,最后結論是存在工藝缺陷,屬于批次性質量問題,必須全部更換。
雖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但從源頭把住了質量,也維護了廠家聲譽。產品交付部隊后,無論是平時的例行測試還是靶場試驗,始終保持了“零故障”。
在軍品質量管理上,廖平不僅僅盯著產品末端做文章,還緊盯著生產流程和生產環節。他要求廠家每件軍品生產全程的每個環節都要數碼圖片、X光透視圖片記錄,與產品其他生產要素形成完備的電子檔案后才與裝備一塊兒出廠。
在廖平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類軍品質量管理“責任書”,以及一摞摞專業技術書籍。他說:“軍代表分管廠家多、接觸的專業門類多、需要掌握的前沿技術多,人人都要能夠獨立工作,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
廖平上任軍代表后,立足崗位執著求索自學了10余門專業技術知識,攻讀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完成了電子信息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課題,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站在了軍事技術的最前沿,用自己的過硬本領,牢牢掌握著武器裝備監造的主導權和發言權。
從軍代表到總代表,廖平堅守質量第一的原則,戰斗在武裝第一線,先后主管多個型號武器裝備產品,一次開箱及交付合格率均達100%,被部隊官兵和生產廠家譽為“鐵面包公”。
勇于擔當的“救命神醫”
初冬的一天,某型導彈試驗發射時傳來不幸的消息:彈上某儀器失靈,數據傳輸失敗。
數天之后,另一型號導彈試驗發射也因電子核心部件的影響導致彈頭偏離靶標。
不到1個月,兩種新型號導彈飛行試驗相繼失利。
壓力空前,但廖平相信:“失敗是差一點就成功了!成功是差一點就失敗了。我們決不能因失敗而與成功失之交臂。”
廖平協調軍地力量攻關,并行開展兩型導彈“歸零”。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等不得!拖不起!務必要盡快找到故障原因,否則導彈研制項目將打入“冷宮”,不僅眾多科研工作者多年心血付諸東流,更重要的是,該型號導彈承載的是國家導彈裝備力量建設的重大突破。
在上級機關的幫助下,廖平同研究所的專家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戰”。
憑著對該項目相關技術理論深刻了解,以及多次參加外場實驗的經驗,廖平判斷“問題”不在設計基礎。為此,他給負責項目的地方廠方技術專家說:“咱們一起攻關,咱們一定能夠成功。”
在對第一枚失利的型號武器反復試驗中發現某天線在高溫狀態下測向曲線受高溫影響,研制單位把故障定位在儀器對高溫環境的不適應上。
廖平通過試驗數據比對分析和仿真驗證后認定,高溫不是根本原因,并說服研制單位重新開展全狀態試驗。
經過3個月的艱苦攻關,輾轉南北近10個廠家、研究所、實驗室,參加了110多項驗證試驗,對近70個可能的故障點進行逐一排查,得出了2萬多組試驗數據,形成了60多份專題分析報告。
“苦心人,天不負”。最終找到真正故障原因,正如廖平所料,高溫只是表象。事后,研究所的領導無不“后怕”地說:“如果沒有廖平的一再堅持,按照我們原先的定性,這次試驗還會遭遇失敗,后果不堪設想。”
在另一型號導彈發射失利的“故障歸零”過程中,廖平和型號科研團隊又開始了夜以繼日的艱苦跋涉,經過艱難攻關,終于找到故障原因,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當兩型導彈飛行試驗從最初相繼失利到改進后連續多次發射圓滿成功,廖平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廠方專家感慨地說:“現在回過頭來講,正是廖平憑著自己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專業知識,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推翻了我們的結論,才有了現在成功的結果。是廖平的技術支持和全程參與,才使這一新型裝備起死回生。”
目光深遠的“瞭望者”
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廖平,目光始終盯著世界軍事科技前沿。
2003年8月,正在某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博士的廖平,身處安靜的校園,心中卻泛起層層波瀾。
某項先進軍事技術被西方國家成功應用于戰場后,極大地加速了戰爭進程。
為此,廖平敏銳意識到,導彈武器具有射程遠、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等特點,是未來局部戰爭中的優先兵器。如果能成功將這一技術運用于新型導彈的研發,必將大幅提升現有裝備的實戰能力。
于是,他深入查找國內外相關領域資料,廣泛開展調研活動,提出了發展某型導彈的設想,撰寫的關于某新型導彈的發展建議,得到首長機關肯定。
為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他還自學了《雷達對抗原理》《電磁場與微波》等十幾門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撰寫了厚厚幾大本學習筆記,還熟練掌握了軍兵種相關領域知識、現代質量管理、外軍裝備發展,撰寫了多篇研究報告,得到決策部門的重視。
站在軍代表室這方小舞臺,廖平思考著國際戰爭的大問題。
廖平的視野,瞄準了世界先進軍事技術的發展。他常說,空談憂國,不如盡匹夫之責。
常年在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導彈技術的廖平,經常與同伴一起深入學習軍事高科技知識,利用自己軍代表的優勢,跑科研單位調研,向權威專家請教,在其專業范圍內設計出構建戰略導彈部隊基于信息系統作戰能力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由信息基礎支撐能力、要素能力和任務能力3個層次的體系架構,并充分論述了相關的60多項關鍵支撐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所形成的“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和“某地區電子信息裝備技術調研”報告,為武器裝備發展規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多年來,他緊盯世界先進軍事技術前沿,圍繞部隊作戰需求,積極開展學術科研活動,先后主持完成了5個項目的研制和論證,并獲得軍隊、地方科技進步獎,在國際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有7篇論文被SCI、EI收錄。
廖平先后被全軍和第二炮兵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礪劍尖兵、學習型領導干部、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模范、優秀共產黨員、新武器裝備建設先進個人、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并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