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獲批印度洋1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
在該國際海底區域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 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獲悉,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日前核準了大洋協會提出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使大洋協會在西南印度洋國際海底區域獲得了1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并在未來開發該資源時享有優先開采權。 首個獲多金屬硫化物勘探權國家 據悉,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是在日前在牙買加召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7屆會議期間批準這一申請的。這是自國際海底管理局2010年5月7日通過《“區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章》后接受和核準的第一份礦區申請,申請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限定在長度990公里、寬度 290公里的長方形范圍內。 據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介紹,此項申請的獲批,標志著大洋協會繼2001年在東太平洋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后,在國際海底獲得第二塊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海底礦區。 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由海底熱液作用形成,富含銅、鉛、鋅、金和銀等金屬,主要分布大洋中脊區域,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和良好的開發前景,其賦存的環境對于人類認識海洋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提高深海技術裝備研制水平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王飛說,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屬于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組織和控制“區域”內礦物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大洋協會此次獲得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礦區,將有利于對海底資源的了解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對深海的科學認知水平和有效保護海底環境,有利于帶動和促進有關的深海技術裝備研制邁上新臺階,也有利于實現《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國際海底活動服務于全人類利益的宗旨。 據了解,此次申請獲得核準后,大洋協會將于年內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并依照合同,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完成75%勘探區面積的放棄、培訓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員等義務。 據悉,正在大洋協會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進行5000米級海試的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已于北京時間1日完成第五次下潛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0米,完成了沉積物取樣、微生物取樣、標志物布放等作業。 國際海底區域承載人類資源未來 根據《國家海洋法公約》規定,總面積2.517億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底區域是全人類共同財產,這一沒有主權歸屬的藍色“區域”承載了全人類的資源未來。目前已在“區域”中發現的資源有多金屬結殼、富鈷結核、熱液硫化物以及生物資源等。僅多金屬結殼的可開發儲量就達700億噸。 國際海底區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也就是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面積約2.517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49%。 已有的科學發現表明,國際海底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戰略金屬、能源和生物資源。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減少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國際海底區域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宣布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區域內資源的一切權利屬于全人類,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建立的專門的國際組織——— 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組織和控制國際海底區域內的活動和對資源進行管理。 海洋是生物資源、能源、水資源、金屬資源的開發基地,也是最現實和最有發展潛力的戰略空間。拿能源一項來說,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水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高達1000億桶,深水區是世界油氣的重要接替區。近十年來,人們新發現的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氣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近20年中,海洋原油產量的比重在世界總產油量中增加了一倍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