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稱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海域轉守為攻(圖)
資料圖:中國海軍戰艦編隊在印度洋上航行
《美國海軍學會會刊》日前發表題為《毛澤東的“積極防御”正轉向進攻》文章,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中國正在印度洋逐步形成海軍勢力的雛形,這里是推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海上進口來源。中國正以一種現代中國史上前所未有的進攻姿態踏入這片歸屬未明的領域。
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爭以來,驅動中國戰略的基本假設就是中國將在任何沖突開始時處于弱勢。中國的軍隊采取防御策略,這樣他們就可以贏得扭轉局勢并發動決定性反攻所需的時間。的確,毛澤東就是基于這一原則確立了“積極防御”戰略。
環境的變化也改變了毛澤東的這種理論。現在中國在對外競爭中未必就是弱者。不過,中國到遙遠的印度洋采取攻勢代表著北京方面試圖擺脫自鴉片戰爭 開始的長久的“恥辱世紀”。要在南亞建立真正進攻性的軍事實力,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沿“外線”進入該地區,克服復雜的地形、中國“近海”的競爭需要以及來 自占據了印度洋“內部陣地”的印度的反對。一切都有利于堅守陣地的防御方。
簡而言之,自明朝以來,中國首次能夠想像在印度洋進行積極的軍事部署。
印度洋的遙遠,加上近海尚未解決的諸多問題,將對中國的戰略造成阻礙。另一方面,軍事技術方面的進展——尤其是據稱能夠對中國近海任何地方甚至 印度洋海域進行打擊的反艦彈道導彈——則有望改變這種限制。如果中國海軍可以大范圍地依賴岸基火力支持,海軍指揮官就可能依靠較少的資源堅持下去,不僅在 近海如此,在南亞這樣的遠方戰場也是如此。依靠遠程火力支持發動經濟型軍力部署的能力將減少近海的風險——使得北京方面更容易決定向外派遣艦船。雖然技術 并不是一切,但它的確具有戰略意義。
美國及其盟友在冷戰期間采取了成功的“遏制”戰略,利用近海島鏈的海軍和空軍基地阻止了中國和蘇聯的海軍行動。此后,美國一直通過與日本的同盟 和關島及夏威夷等太平洋島嶼上的基地保持其戰略地位。現在,與從前一樣,中國占據著中心位置,擁有一切必要的優勢,諸如近海基地和部隊,太空行動,以及在 經過極大改良的全國高速公路和鐵路支持下的短途交通線。
中國必須向印度洋投入有意義的軍力。它必須在該地區積累足夠的海上力量——通過遠洋航行以及前方基地進行證明——來令觀察人士相信解放軍在印度 天生擁有最高地位的區域內超越了印度。更復雜的是,北京方面必須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兩個美國承諾駐扎“可靠戰斗力量”的戰略環境中完成這一切。中國的分 析人士對此十分明白,他們對美國在迪戈加西亞島的軍力十分警惕,美國可以從這里向整個印度洋地區派出海軍和空軍。
假定解放軍部署了可用的導彈,假定它能夠實現五角大樓和中國戰略家們所預期的能力。美國國防部有關中國軍力的連續報告中有一張地圖,表明哪些海 域將處于最大有效攻擊范圍近125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之內——在假設發射臺位于中國陸上邊境的情況下。
因此,發射弧線與中國的邊界相似,描繪出解放軍火力支持能夠覆蓋的最大范圍。在邊境上,中國的導彈可以瞄準行經整個黃海、東海、南海以及馬六甲 海峽的艦只。它們可以打擊印度東海岸的整個孟加拉灣。它們甚至能夠到達阿拉伯海北部。從某種意義上說,像西藏和新疆這樣干旱的內陸省份現在成為了中國海上 邊境的一部分。從那里,解放軍可以向敵艦發射反艦彈道導彈。
此外,如果北京選擇在南亞建立一個基地網絡,反艦彈道導彈將讓解放軍能夠防御這些基地免受印度海軍、美國海軍以及其他對手的攻擊。中國的海軍將能夠以更少的資源完成更多的事情,即便他們是在遠離本土的外線行動。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