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礦潮來襲:礦業迎來新一輪資本盛宴
早在幾年前,采礦業還只是專業資本的游戲場,如今主流資本和民間資本以攻城拔寨之勢進駐礦業領域。 加拿大希爾威金屬礦業公司董事長馮銳表示,目前礦業是繼股市、樓市之后的資本聚集地。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幾大國有銀行幾乎都設立了專門的礦業投資團隊,在今年的國際礦業大會上,隨處可見風投、私募的代表們。 值得注意的是,江浙等地的民間資本開始從樓市撤退,在內蒙古、甘肅、云南、河南等地掀起了開礦潮。 馮銳認為,未來一兩年,礦業的資本熱潮還會繼續,因為在全球持續加大的通脹壓力下,金屬類大宗商品價格將持續看漲。
主流資本“淘金” 如何證明礦業受到資本青睞?在馮銳看來,主流資本的進入,是一個最有力的信號。 “以前都是我們這些專業的公司在做礦,現在主流資本都來了,你說火不火?”馮銳說。 由于礦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投資風險大、金額多、周期長、現金流回慢,因此傳統的礦業資本平臺大都集中于礦權流轉和交易,不僅過程復雜,退出形式也單一。而在國內A股上市的礦業公司,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尤其對于幾近沒有現金流的勘探公司而言,進入主流資本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一年前,國內某知名私募公司的負責人還對本報記者表示,不會輕易投資礦業,原因是“風險太大了,政府喊一聲,錢就打水漂了”。而不久前,該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透露,公司正在山東運行一個礦產項目。 今年以來,國內A股和港交所迎來了一批礦業公司的上市潮。港交所還首次面向全球礦業推出了“打造礦業IPO中心”的計劃,礦業巨頭淡水河谷公司還有望成為港交所礦業IPO計劃的大客戶。 中科礦業集團(CST Mining Group Ltd)和國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G-Resources Group Limited)副主席Owen Hegarty原本是澳大利亞礦業領域的資深管理人士,去年,Owen Hegarty放棄在澳大利亞創辦的礦業公司來到香港。 Owen Hegarty認為,中國的礦業投資“風景甚好”。 記者還多次在各大礦業投資會議上遇見中投礦業專項投資部的代表,中投作為我國唯一主權財富基金,在礦業上的投資計劃越來越引人矚目。近期,在熱門的鉀礦領域,中投就在與相關公司商討引資入股事宜。 不過,勘探型礦業公司在中國上市依然難度很大,限制了礦業公司在主流資本市場的步伐。港交所至今依然不允許勘探企業上市,除非它們能證明存在可開采的自然資源,并提出清晰的生產計劃。
民間資本加速 如果說,主流資本投資采礦業多少受到政策限制,那么,本著完全逐利原則的民間資本也來礦業“淘金”,似乎更能證明礦業投資價值正在提升。 中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紅英告訴記者,國家限制房地產投資后,他的一些房地產領域的朋友開始投身礦產開發。 來自溫州的王繼華名片上的頭銜是內蒙古某礦業公司總經理王繼華表示,他原來是溫州炒房團的一分子,由于現在樓市投資環境不樂觀,轉向鐵礦和焦煤投資。 王繼華還向馮銳咨詢投資煤礦的前景,馮銳的意見是,將煤礦運到南非最有投資前景。因為南非缺電缺煤,在那里煤炭可以賣到高價錢。 王繼華告訴記者,像他這樣從其他領域改行做礦業投資的,“多的去了”。 民間資本加速進入采礦業,導致礦業資本市場的“換手率”增高。 王紅英對記者表示,目前產業的換手率非常高,投資風險也隨之增高,主要目的還是套利。 馮銳表示,很多非戰略投資項目主要是為了獲得利潤,因此,一個礦主賺了錢后,又找個高價轉手給其他投資者,然后再去市場投資其他低價礦山。 據了解,在今年的國際礦業大會期間,簽約項目共62項,合計簽約金額117億元,創下歷屆礦業大會簽約金額新高。簽約項目主要在中國、澳大利亞、尼日利亞、贊比亞、蒙古國等國家,涉及礦種有銅、鐵、金、鉛、鋅等。 實際上,礦業依然是高風險投資行業,據業內估算,礦業投資的失敗率大約為30%,處于勘探階段的項目失敗率更高。
豪賭大宗商品 各路資本涌入采礦業的真相,是基于對大宗商品價格的看漲預期。 Owen Hegarty對本報記者表示,他一點都不驚訝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礦產市場,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對金屬資源的需求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支撐了礦業的投資價值。 中投的一位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熱錢泛濫將催漲資源類大宗商品。 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美聯儲大印鈔票的情況下,黃金價格不會停留在目前的價位,將繼續上漲。 馮銳的最大愿望是黃金明年將漲至1600美元/噸,白銀、銅等其他金屬價格創新高,馮銳認為這個愿望已具備了實現的基礎。 Owen Hegarty認為,目前礦業依然沒有完全逃離金融危機的陰影,這意味著礦業的估值還沒有達到頂點。 似乎沒有人會懷疑大宗商品將迎來新一輪牛市,除了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周中樞的觀點與國家發改委平抑物價的呼聲一脈相承,“這種現象(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暴跌)不會長期存在,大宗商品的價格和價值將趨于一致。從經濟基本面來看,不足以支撐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 周中樞還認為,金屬礦業領域原本突出的供需矛盾將逐步緩解。一是中國政府接連推出了一系列鼓勵資源勘查和開發的舉措,已初見成效;二是大型國際礦業公司加緊擴產,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新增產能將于最近幾年陸續釋放。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