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靠自己把握——中國鎢協常務副會長孔昭慶談鎢業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鎢業優勢不僅沒有體現出來,鎢礦山的開采和經營反而長期陷于困境。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鎢業前景如何?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昭慶。
優勢中有憂慮 孔昭慶說,中國鎢礦具有良好的成礦環境,具有絕對的資源優勢,但從開發角度來看,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甚至還有憂慮。
其一,部分大中型生產礦山即將出現資源危機。據統計,原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直屬的21座大中型鎢礦山中,目前只有14座還在生產;其中生產服務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只有9座,雖然這9座礦山年產鎢精礦在1萬噸以上,但預計幾年后也將面臨后備資源短缺的危機。 其二,鎢礦過度開采,縮短了礦山正常開采年限。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大量民采非法進入國有鎢礦山亂挖濫采,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其三,鎢品出口總量仍然過大,出口企業廉價競銷,結果只能是讓外商坐收漁利。這種拼資源、賤賣資源、浪費資源的做法,不僅使國家蒙受巨大損失,而且也加劇了礦山資源危機,使鎢礦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加速產業升級 孔昭慶認為,為了挽救我國民族工業,保護國家鎢資源,維護企業利益,在宏觀上,國家要加強調控,規范和完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在微觀上,企業要積極探索行業自律,自我約束,形成一個拳頭,發揮我國鎢業在國際上應有的作用。 節約和保護資源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在我國出口的鎢制品中,80%以上是中間制成品,經濟價值非常低下,如果加工成如刃具、鎢絲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其經濟價值就可能增加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他認為,我國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應是控制鎢品總量,優化鎢品結構,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以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加速開發深加工產品,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 命運靠自己把握 我國鎢業從地質勘探、礦山采選、冶煉加工到出口貿易,是一個相當長的產業鏈,要解決存在的問題,影響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多個部門。但綜合近幾年尤其是近來的情況,孔昭慶認為,我國鎢業前景依然光明。
從國內來看,鎢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系列方針、政策已經或即將出臺,將促進大多數國有鎢礦山企業擺脫困境。國家有關部委聯合開展的鎢業綜合治理已取得明顯成效,對我國鎢業形勢好轉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市場的存在與擴大,為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長期以來,我國鎢產品約有70%以上用于出口,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對鎢的需求和市場行情已開始回升。只要我國對鎢產品的出口加強宏觀調控,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國內鎢業一定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