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有半通縮半滯漲潛在風險
2008年前,全球各經濟體的經濟周期并不一致,但金融危機爆發后,在美國的示范和帶動下,普遍采取了財政和貨幣的雙重刺激手段,經濟周期罕見一 致。但是在后危機階段,由于各經濟體的體質不同,經濟發展的差異就逐漸顯現了。自2010年起,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差異開始顯現,一部分經濟體在加息和退出 經濟刺激政策,一部分經濟體在維持刺激政策甚至是擴大刺激的規模。
因此,如果考慮未來,全球各經濟體的風險差異也將顯現,各經濟體的風險性質可能截然不同。從目前情況來推斷,全球經濟未來的風險呈一半通縮、一半滯漲的冰與火特征。
發達經濟體有通貨緊縮風險
7月23日,舉世矚目的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公布,接受測試的91家歐洲銀行中僅7家不及格,多數銀行特別是歐洲的主要銀行都通過了測試。測 試的結果顯示,即便遭遇經濟二次探底和和主權債務危機的雙重打擊,這91家歐洲銀行中的84家仍可將核心資本充足率維持在6%以上。歐洲銀行壓力測試,是 在歐洲債務危機肆虐的時候確定的,結果也在國際社會的意料之中。
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主要目的第一是為了了解歐洲銀行業能否順利度過債務危機,二是增強社會對于歐洲銀行和金融業的信心。現在歐洲銀行業通過壓 力測試,那么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各國,包括前期陷入債務危機或者接近債務危機的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國的財政緊縮措施將有了繼續進行財政重整的基礎。社會 信心的恢復,前期的那種社會大規模的集會和示威的情況可望能緩解,將有利于歐洲各國的國民支持財政緊縮的政策。
但是歐洲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實行增稅、節支、減薪、裁員、延長退休年齡等措施,將會造成歐洲經濟在未來數年甚至是10年左右承受增長 低迷甚至是衰退的風險。全球經濟二次探底,或從歐洲率先開始。2010年,歐元區的GDP增長緩慢,最近三個季度的GDP增長季率為0.4%、0.1%、 0.2%,而且物價指數一直落在歐洲央行的2%界限以下,最近三個月的數據是1.5%、1.6%、1.4%。由于經濟傾向于下行,加上財政緊縮等政策,歐 洲經濟可能在2011年后進入通貨緊縮。
7月21日,日本政府維持經濟評估不變,認為日本經濟正穩定復蘇,但同時警告稱,存在因海外經濟增長而導致國內經濟遲滯的風險。日本政府對于未 來經濟的悲觀態度已經持續很久了。為了刺激經濟,日本目前的基準利率仍然維持在0.1%,是目前全球利率最低的國家。日本歷史上還是最早實行寬松貨幣政策 的國家,也是目前全球寬松貨幣政策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但是日本的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沒有起到政策制訂者期望的那種刺激作用。日本在2000年以后曾經長期的實行了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日本也是 在那段時期內的多數時間里陷入了通貨緊縮。日本在2008年9月以后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跟隨美國實行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從2009年2月起,日本 的全國CPI指數的增長率一直呈現負數,至今已經持續19個月了。也就是說,實際上日本一直在通貨緊縮之中。由于目前全球經濟前景都很暗淡,需求不振是全 球的系統性現象,而日本經濟仍然對于外需有較大的依賴,所以日本經濟未來仍然難以走出通縮。
7月22日,美國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承認美國經濟前景仍然“異乎尋常地不確定”,這比其之前對于經濟前景的態度要悲觀。在6月份的 貨幣政策會議中,由于考慮到消費者支出和勞動力市場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擔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美聯儲的眾多官員下調了經濟增長預期。目前,美聯儲 預計2010年美國經濟增速在3.0%至3.5%之間,已經比4月的預期值3.2%至3.7%有所降低。
美國是帶頭進行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的,也是目前仍然主張繼續刺激的主要經濟體之一。然而,盡管有龐大的刺激,美國經濟在2010年開始再次出現 下行現象,GDP增速已經下降,2010年第一季度的GDP已經從上個季度的增長5.6%下降到增長2.7%。在2010年7月30日公布的數據中,美國 2010年第二季度的GDP初值僅為2.4%,下降趨勢非常明顯。
目前,美國房屋市場幾個指標的數據在房屋市場的刺激政策結束后呈現全部下降趨勢。盡管伯南克和美國聯儲一直將基準利率維持在零利率范疇,并且還 有再次實行量化寬松的政策選擇,但是由于美國實體經濟不振,銀行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在截至5月的三個月中,美國信貸增長率為-9.7%。雖然美國聯儲 將基準利率降低至貼近于零,但是美國的銀行們往往只是從美聯儲融資后再去購買美國國債,利用利率差進行套息。
因此,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不了物價上漲。而美國實體經濟暗淡,貿易赤字重新攀高等等,將會繼續壓制美國未來的物價走勢。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 數(CPI)年率從2010年起開始持續回落,年率已經從2009年12月的2.72%下降至2010年6月的1.05%。美國經濟前景不佳,GDP增速 下降,而物價指數也節節走低,未來的趨勢就是通貨緊縮。
新興經濟體有滯漲風險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金融海嘯并未直接沖擊全球一些新興經濟體。但是美國和發達國家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中,經濟開始出現衰退,居民消費開始下 降,因此對于海外的產品需求下降,導致國際貿易出現萎縮的情況。而一些新興經濟體因為經濟發展對于海外的市場依賴比較大,因此國際貿易萎縮導致其出口受 阻,從而引發經濟回落。所以,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實行財政刺激和寬松貨幣政策以后,新興經濟體同樣采取了規模宏大的財政刺激計劃和信貸膨脹的貨幣政策。
但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財政刺激往往將財政資金直接注入居民手里從而直接增加普通居民的購買力不同,新興經濟體的財政刺激往往投向了基礎設施, 因此實際上是加大財政投資,所以往往引起財政支出的擠出效應,一方面可能引起民間資金投資渠道的受壓,導致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而 民間資金在逐利的本性下,炒作股票、房產和一些民生產品,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許多民生商品價格上漲。
新興經濟體除了財政刺激與發達國家不一樣以外,其貨幣政策的刺激結果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也不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貨幣刺激是為了信貸市場的解凍和 促使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但是銀行間普遍惜貸,銀行利用中央銀行的廉價資金購買國債,資金并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所以沒有引起物價上漲。但是新興經濟體的海 量信貸往往成了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貸款,進入了流通領域,特別是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和基礎設施領域等等。因此這些信貸資金往往導致了物價上漲的壓力。
由于目前全球日益走向重商主義,貿易爭端有增無減,因此靠海外市場帶動經濟發展再無遠大前途。新興經濟體內需不振、投資的邊際效用下降、出口再 無前途,因此與發達國家也有類似之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幾個引擎出現乏力的狀況,未來長期的、有質量的高速增長模式難以尋覓。但是目前一些新興市場的 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并沒有明確退出,流通領域仍然有大量的貨幣,物價呈現上漲壓力。從總體上來看,新興經濟體的M2超過GDP的缺口較大,經濟增長和經濟 自身的容量難以長期的吸納過量的貨幣,而由于增長引擎的乏力,經濟已經有下行趨勢,因此有滯漲的風險。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