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打造全國稀土鎢產業重要加工基地
火熱的7月,贛縣稀土鎢產業再傳捷報。今年前6個月,鎢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12億元,稀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44億元。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鎢和稀土已成為贛縣的主導產業。據統計,目前該縣有鎢企業14家,稀土加工企業15家。2009年,該縣鎢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9億 元,占全市的23.7%,稀土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占全市的26.2%,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贛州稀土鎢產業"四分天下有其一"。
"破繭成蝶"展翼飛
和很多地方一樣,曾經贛縣的稀土鎢產業薄弱,既沒有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又缺乏產業聚集規模。為了做大做強這項資源優勢產業,贛縣邁出的第一步就是開門招商。
豐富的資源優勢引來了"鳳凰"。紅金稀土、永源稀土、新盛稀土、鑫隆康稀土等數十家實力雄厚的企業先后落戶贛縣,它們開發出了氧化釔、氧化釹、氧化銪、氧化鋱等21項省級高新技術產品。贛縣稀土加工從此走上了從初級分離向精深加工轉化的道路。
上世紀90年代,該縣鎢產業也還只是小打小鬧,沒有深加工企業,全靠賣鎢精礦。近年來,該縣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了鎢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深加工的步伐,目前已成為全省鎢制品的主要生產地。
2008年是稀土鎢行業的"冷冬",也是贛縣稀土鎢行業迅速崛起之后實現"破繭成蝶"的關鍵一年。
在面對全國稀土鎢行業許多企業停產甚至倒閉的惡劣環境下,贛縣鎢、稀土加工企業積極靠大聯強,借船出海。稀土龍頭企業紅金稀土公司首先成功實現與中國五 礦戰略重組,在行業內引起震動。該事件成為了贛縣靠大聯強延長產業鏈的標志性事件。一時間,遠馳、新盛等企業紛紛跟進。"通過靠大聯強,稀土鎢企業解決了 資金、技術、原料等瓶頸問題,在危機中闖出了一條生存之路,主要指標呈現恢復性增長。"
完整的產業鏈隨之延伸開來。目前,該縣鎢產業鏈條已是全國鎢產業鏈條最長的縣(市、區)之一。世瑞、江鎢、遠馳、偉嘉等重點鎢加工企業的生產環環相扣,形成了從鎢礦采選到成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2009年,贛縣經濟開發區被省工信委認定為江西省鎢和稀土省級產業基地。這也是全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縣。贛縣儼然是鎢和稀土產業的中心,悄然成為全國鎢和稀土重要加工基地。
"低碳"發展綠色崛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走"低碳"發展之路是贛縣工業健康發展的最大特色。稀土鎢產業冶煉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料也被贛縣有效利用起來了。
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是走"低碳"道路的典型代表。通過自主研發,該企業對稀土做到了"剝干吃盡",掌握了重稀土15個元素的全分離技術。同時,投資3000萬元,興建了一條對稀土廢渣進行再提煉的生產線,每年處理廢渣近千噸。
目前,該縣12家稀土分離企業就有6家利用稀土廢渣再加工,稀土廢渣二次利用率已達100%,年吸納外省稀土廢料近萬噸。全縣28家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加工企業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就有9家,年"三廢"綜合利用產值達15億元。
從稀土粗分離向深加工的轉化,提升的不光是經濟效益。據統計,該縣每年因此減少鹽酸消耗1.6萬噸,氨碳排放8000噸。
"在鎢、稀土產業上各打造1到2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把贛縣建成全國重要的鎢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全國性的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稀土深加工產品研發生產基地。"贛縣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自信地介紹著他們如今的目標。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