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六大經濟焦點問題高度關注
貨幣政策:
“政策緊縮信號”預期不存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往往成為判斷第二年市場的一個重要風向標。而一周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則被視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會”。本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可以預見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臺“政策緊縮信號”的預期已不存在,明年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無懸念,穩定仍將是大方向。
高盛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喬虹預計官方政策立場不會發生變化。特別是預計中央經濟工會議將重申“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他們希望傳遞出宏觀政策仍將保持穩定的信號。我認為此次會議可能會保留調控通脹預期的內容,但不一定會明確地提及資產價格通脹風險。”喬虹說。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執行總裁曹遠征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明年的宏觀政策要轉彎但不要轉急彎,財政政策仍要積極,但貨幣政策要慢慢轉向中性,為結構的調整服務。”
刺激政策:
面臨進退抉擇
人大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四季度宏觀經濟報告認為,明年是經濟增長動力由政府刺激性反彈階段向市場需求反彈階段的過渡時期,這決定了宏觀經濟的政策選擇可能進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
一方面刺激政策的持續或進一步的放大很可能帶來短期的快速回升和經濟過熱,但未來投資驅動增長模式的內在矛盾激化和結構惡化導致宏觀經濟在中期不可持續,甚至出現中期的第二次探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我們明年如果是采取目前這樣的一些激進的政策,雖然明年還是不錯,但是中期的問題很嚴峻。在中期里,二次探底可能出現。”
另一方面簡單地采取退出政策將使政策刺激性需求急劇萎縮,剛剛啟動的局部的、還沒有形成自我循環的動力機制夭折,宏觀經濟短期出現第二次探底。
報告建議,應該“以進為退”來應對當前的進退兩難的困境。劉元春認為,“以退為退”和“以穩為退”無法實現“經濟全面復蘇”和“宏觀刺激政策順利退出”的雙重目標,而應該以進為退、保持較高的增速、在高速中調結構和在連續性中逐漸退出可能是近期的最佳選擇。
結構調整:
將是“大結構”調整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明年我國的經濟工作重點應該是調結構,這里的結構不僅是產業結構,還是‘大結構’——除了產業結構外,還有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分配結構和經濟結構。只有這個目標明確了,其他的政策選擇就好辦了。因此明年財政政策應該唱主角,財政制度本身、財政支出結構都要優化。”
關于出口結構調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產業經濟學系教授郁義鴻指出,到了規劃調整的時候了,“雖然短期內很難改變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局面,但提高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是大勢所趨。”他認為,可考慮更好地發揮外匯儲備的作用,“它應該為實體經濟轉型服務”,“應該花一些錢從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引進先進的技術”。
促進消費:
擴內需的地位應更重要
在11月27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于明年宏觀政策的趨向,第一條就是要促進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
“促內需的地位應該要重于調結構和保增長,從消費終端拉動經濟的增長更有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產業經濟學系教授郁義鴻對記者說,“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個稅起征點”。
但他認為,去年出臺的汽車、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政策不是長久之計,“拿全民的稅收去補貼一些群體和行業,不僅會導致不公平,還會扭曲資源配置,給調結構帶來負面影響”。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